《中关村》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中关村建设世界创新中心公共艺术规划构思

 
来源:中关村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引言 从上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起步,中关村经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个阶段。②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优化中关村空间布局和统筹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成为其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命题。然而如何优化中关村空间布局?如何统筹中关村城市建成区和集中新建区的公共空间艺术视觉形象?就必须进一步梳理中关村标示色彩系统,引导公共设施合理布局,实施公众参与中关村形象规划建设管理,实现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艺术形象“一区多园,各具特色”协调发展。围绕“统筹兼顾”的视觉形象空间要求,对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进行系统规划,使中关村城市视觉形象识别清晰,确保整体品牌形象。 一、公共艺术与中关村形象 (一)公共艺术要义 公共艺术( Public Art)概念20世纪60 年代在美国最先出现,后来它逐步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成为一个通行的艺术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公共艺术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大陆出现,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国外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围绕公共艺术百分比创作管理实施等研究。早在1965年,美国就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各地区提出公共艺术法案,它的宗旨是希望为美国民众普及艺术,它的国策是艺术要为人民服务。在公共艺术自二战后大力发展的几十年间,除了北美大陆的诸多城市由于政府的推进或大型活动的跟进而迅速崛起外,欧洲的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很多国家也在不同程度的发展着自己的公共艺术。 国内方面,囿于概念界定模糊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形象规划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结合整体品牌形象分析研究的就更少。目前主要集中在美术学和艺术学等角度对公共艺术从概念、观念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公共艺术管理的著述为余丁教授与Joan Jeffri教授合著的《向艺术致敬一中美视觉艺术管理》。另外还包括余丁教授的《艺术管理学概述》:王中,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其出版物有:《公共艺术概论》(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以及主编过多本和公共艺术相关的多篇著作;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雕塑·空间·公共艺术》等,另撰写了若干相关文献资料;孙振华,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著有《公共艺术时代》等多部著作,同时主持过多个相关研讨论坛,发表过多篇公共艺术文章。在后奥运时代,《奥运文化与公共艺术》和《北京奥运公共艺术论文集》也都是公共艺术研究文献中的力作。翁剑清的《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和《城市公共艺术》。杜宏武和唐敏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由来·理论·方法》①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35卷第5期 2009年 10月 P248-250。。董奇和戴晓玲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②深圳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8卷 第3期 2011年 5月 P148-153。等。 公共艺术形象主要指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视觉形象,包含功能、形状、肌理、色彩等以及所形成的给人以整体视觉美的场所感受。公共艺术规划就是指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视觉形象的系统布局,包括城市色彩、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广告标示、城市雕塑和城市绿化景观等的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视觉形象的系统规划。(见图一 公共艺术规划的研究框架)公共艺术规划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适宜规划,尺寸上突出人体工效学原则,视觉上突出予人以美的感受。要求兼有城市规划的科学严谨、人文社科的公共民主和艺术创作的创新发展的学科属性。管理机制方面强调规划先行、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等。 具体内容包括广告标识(指示牌、路牌、门牌、时钟、交通灯、宣传广告牌、弱势导引、地面标识、停车标识、交通标识、街面等);交叉口(构筑物口、路口、街角、连接口、地铁口、电梯口等);公共设施(垃圾箱、垃圾焚化炉、井盖、护栏、配电箱、路灯、椅凳、消防设施、公交亭、公厕、排气孔、电话亭、报刊亭、自助设施等);装饰物(雕塑、壁画、浮雕、装饰景观、灯光、色彩、装饰性构筑物等)等。 分布区域主要包括区间门户、景观门户、道路交叉口、街区交叉口、交通口(地铁口、电梯口、出入口等)、构筑物连接口(新旧构筑物口、不同风格构筑物口等)、立交桥、广场等;道路沿线、街区沿线、建筑物连接线、空间界线(路牙、步行线、导引线等)、天桥、走廊、景带沿线等;地面、建筑立面、连界面、街区立面等;各种公共活动区、整体活动区、科技区、商务区、生态区、特色区、历史区、自然区等。 (二)中关村形象 中关村相关规划研究目前主要完成了《中关村生态系统规划》、《中关村景观规划》、《中关村空间发展规划》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关于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的相关或相近的规划目前研究的较少。 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规划研究将为统筹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布局提供必要的指导,为推进“两城两带”建设、推进形象品牌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视觉形象、建设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提升和完善视觉形象。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打造南北两个产业发展带、完善一区多园的空间布局”出发,(见图二 中关村政策区覆盖范围空间示意图)研究并提出中关村公共空间整体和重点区域艺术视觉形象定位、主要形式和形象规划重点。编制中关村公共艺术形象规划,包括中关村色彩规划、中关村广告标示规划、中关村公共设施规划、中关村雕塑景观规划等。二从公众参与中关村形象规划建设管理角度,研究公共形象空间布局规划落实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公共要求与中关村基本特点 (一)中关村公共总体要求: 城市公共规划通过统筹规划公共空间艺术形象,优化调整完善街区空间,促进 “精细化”视觉识别管理。系统谋划城市公共设施,促进园区与城市的融合,推进园区形象向城市形象升级。强化公共空间艺术精细化导控,深入挖掘公共空间艺术潜力。加强公共形象艺术提升,推进美化国家中关村建设。 特征符号协调统一。中关村发展自80年代以来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经过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个时期的开发,不同时期开发要求和由多园构成的空间布局发展的结果就是使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特征符号不统一且不协调; 视觉识别系统简易。也正是前面分析的原因导致进入到中关村领域而很难识别中关村的范围和独特属性形象系统; 规划导控以人为本。由于中关村与北京市的空间布局的相互渗透性,园区必然向城市发展的要求,规划设计无论是空间尺度还是障碍要求要以人体工效学的标准进行导控营造; 造型形态简约优美。最后的要求就是无论是整体上空间形象还是具体的单元造型要符合形态简约,主题突出,感受美的。 (二)中关村公共空间基本特点 1.中关村的整体空间由众多分散的不同行政区域的地块构成。中关村最大的形象特点就是有多园构成,且具体情况不一样。“一区十园”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基地等,每个园的产业功能定位不一样,其视觉形象要求也不一样,所以要完成中关村公共艺术规划,如何统筹整体定位又兼顾各园特色成为规划的首要问题。中关村的公共艺术整体形象识别和传播成为新阶段发展的新要求。 2.集中新建区和城市建成区公共艺术形象规划要求不同。中关村从城市属性可以分为集中新建区和城市建成区,两区特点有很大的区别。关键要统筹中关村整体与分区的公共空间艺术形象发展。 3.各园区风貌与周边环境风貌差异大。中关村各园区产业功能定位不一样,其形象要求也不同,如何既要吻合中关村整体形象要求又能结合园区的产业功能定位和周边实际环境风貌协调发展? 4.公共空间艺术各类设施、标示等管理部门不一致。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的公共设施、广告标示、景观绿化等的管理部门不一致,又缺少统一协调的导控手册,无法保证公共空间艺术形象整体效果。 5.土地资源有限,公共空间艺术公共艺术形象精细化建设需求。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开发成本高等原因,必然要导入精细化建设管理,创新源自细节,公共空间艺术形象核心要从细节深化规划。 三、结论:问题与建议 (一)主要问题 公共空间艺术设施管理部门不同。中关村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可以说见证了中国自80年来的改革开放,机制体制也处在不断快速发展和转型当中,根据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批复精神,中关村还在进一步调整政策覆盖范围,规划由原来的232.52平方公里调整到488平方公里,其公共空间的各种视觉造型和设施分属的管理部门更加不同,如何统筹这些管理部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等环节的一致性是关键问题; 空间分散、分属不同行政区。中关村各园分属行政区域不同,尤其是城市建成区,甚至深入到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中,空间相对更加分散,对公共艺术规划提出更加复杂的空间条件; 发展不平衡。每个园的形成历史不一致、所处位置的公共基础市政及周围配套设施不一样和自身园内企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各园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分析各园发展状态,协调进行公共艺术规划,突显园区发展特色,推进中关村建设; 产业及环境要求不同。中关村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从1988年到2010年,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近2万家,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随着中关村的迅速发展,其产业及环境要求更加不同,公共空间艺术形象面临优化整体发展; 精细空间发展趋势。中关村的进一步发展转型,其城市形态也进入精细化设计阶段。与园区城市初期阶段不一样,精细化城市园区规划设计讲究从“宜人”角度出发,从细微空间入手。整体上由点到面的设计原则,确保了“适人”活动的场景公共空间,完善人行为空间。这也吻合了“精细化”管理的公共空间规划趋势。 (二)解决思路: 加强形象规划的市级统筹;研究统一的形象导控应用手册管理;研究建立市民参与规划建设管理的创新机制;研究建立统一的公共艺术识别形象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重大资源的统一配置;加强和统一公共设施形象规划;建立公共形象评价体系,开展年度评价;开展公共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制定相关标准;加强精细化空间的研究,推进公共艺术形象规划;加强生态示范园形象建设,完善生态品牌。 (三)工作建议: 公共艺术形象布局指导政策措施:研究中关村公众参与的管理规范,提出明确的形象空间布局标准,制订可操作的形象规划、建设、监督和管理的流程和推动实施的政策措施,为确保中关村整体视觉形象,促进各区特色视觉形象规划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结合中关村产业空间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自主创新中关村发展的需要,应用产业经济学、人体工效学和设计学理论,从整体局部形象、色彩广告设施、资源利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导控应用手册。 工作建议:开展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规划座谈会、头脑风暴会;开展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现状调研;研究制定中关村形象发展指导意见;研究市民参与规划建设管理的创新机制;开展公共空间艺术形象研究;编制中关村色彩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广告标示规划、雕塑规划和景观规划及相关导控应用手册;制定中关村公共艺术形象管理办法。 引言从上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起步,中关村经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个阶段。②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优化中关村空间布局和统筹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成为其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命题。然而如何优化中关村空间布局?如何统筹中关村城市建成区和集中新建区的公共空间艺术视觉形象?就必须进一步梳理中关村标示色彩系统,引导公共设施合理布局,实施公众参与中关村形象规划建设管理,实现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艺术形象“一区多园,各具特色”协调发展。围绕“统筹兼顾”的视觉形象空间要求,对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进行系统规划,使中关村城市视觉形象识别清晰,确保整体品牌形象。一、公共艺术与中关村形象(一)公共艺术要义公共艺术( Public Art)概念20世纪60 年代在美国最先出现,后来它逐步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成为一个通行的艺术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公共艺术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大陆出现,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国外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围绕公共艺术百分比创作管理实施等研究。早在1965年,美国就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各地区提出公共艺术法案,它的宗旨是希望为美国民众普及艺术,它的国策是艺术要为人民服务。在公共艺术自二战后大力发展的几十年间,除了北美大陆的诸多城市由于政府的推进或大型活动的跟进而迅速崛起外,欧洲的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很多国家也在不同程度的发展着自己的公共艺术。国内方面,囿于概念界定模糊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形象规划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结合整体品牌形象分析研究的就更少。目前主要集中在美术学和艺术学等角度对公共艺术从概念、观念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公共艺术管理的著述为余丁教授与Joan Jeffri教授合著的《向艺术致敬一中美视觉艺术管理》。另外还包括余丁教授的《艺术管理学概述》:王中,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其出版物有:《公共艺术概论》(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以及主编过多本和公共艺术相关的多篇著作;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雕塑·空间·公共艺术》等,另撰写了若干相关文献资料;孙振华,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著有《公共艺术时代》等多部著作,同时主持过多个相关研讨论坛,发表过多篇公共艺术文章。在后奥运时代,《奥运文化与公共艺术》和《北京奥运公共艺术论文集》也都是公共艺术研究文献中的力作。翁剑清的《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和《城市公共艺术》。杜宏武和唐敏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由来·理论·方法》①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35卷第5期 2009年 10月 P248-250。。董奇和戴晓玲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②深圳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8卷 第3期 2011年 5月 P148-153。等。公共艺术形象主要指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视觉形象,包含功能、形状、肌理、色彩等以及所形成的给人以整体视觉美的场所感受。公共艺术规划就是指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视觉形象的系统布局,包括城市色彩、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广告标示、城市雕塑和城市绿化景观等的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视觉形象的系统规划。(见图一 公共艺术规划的研究框架)公共艺术规划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适宜规划,尺寸上突出人体工效学原则,视觉上突出予人以美的感受。要求兼有城市规划的科学严谨、人文社科的公共民主和艺术创作的创新发展的学科属性。管理机制方面强调规划先行、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等。具体内容包括广告标识(指示牌、路牌、门牌、时钟、交通灯、宣传广告牌、弱势导引、地面标识、停车标识、交通标识、街面等);交叉口(构筑物口、路口、街角、连接口、地铁口、电梯口等);公共设施(垃圾箱、垃圾焚化炉、井盖、护栏、配电箱、路灯、椅凳、消防设施、公交亭、公厕、排气孔、电话亭、报刊亭、自助设施等);装饰物(雕塑、壁画、浮雕、装饰景观、灯光、色彩、装饰性构筑物等)等。分布区域主要包括区间门户、景观门户、道路交叉口、街区交叉口、交通口(地铁口、电梯口、出入口等)、构筑物连接口(新旧构筑物口、不同风格构筑物口等)、立交桥、广场等;道路沿线、街区沿线、建筑物连接线、空间界线(路牙、步行线、导引线等)、天桥、走廊、景带沿线等;地面、建筑立面、连界面、街区立面等;各种公共活动区、整体活动区、科技区、商务区、生态区、特色区、历史区、自然区等。(二)中关村形象中关村相关规划研究目前主要完成了《中关村生态系统规划》、《中关村景观规划》、《中关村空间发展规划》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关于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的相关或相近的规划目前研究的较少。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规划研究将为统筹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布局提供必要的指导,为推进“两城两带”建设、推进形象品牌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视觉形象、建设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提升和完善视觉形象。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打造南北两个产业发展带、完善一区多园的空间布局”出发,(见图二 中关村政策区覆盖范围空间示意图)研究并提出中关村公共空间整体和重点区域艺术视觉形象定位、主要形式和形象规划重点。编制中关村公共艺术形象规划,包括中关村色彩规划、中关村广告标示规划、中关村公共设施规划、中关村雕塑景观规划等。二从公众参与中关村形象规划建设管理角度,研究公共形象空间布局规划落实的体制机制障碍。二、公共要求与中关村基本特点(一)中关村公共总体要求:城市公共规划通过统筹规划公共空间艺术形象,优化调整完善街区空间,促进 “精细化”视觉识别管理。系统谋划城市公共设施,促进园区与城市的融合,推进园区形象向城市形象升级。强化公共空间艺术精细化导控,深入挖掘公共空间艺术潜力。加强公共形象艺术提升,推进美化国家中关村建设。特征符号协调统一。中关村发展自80年代以来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经过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个时期的开发,不同时期开发要求和由多园构成的空间布局发展的结果就是使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特征符号不统一且不协调;视觉识别系统简易。也正是前面分析的原因导致进入到中关村领域而很难识别中关村的范围和独特属性形象系统;规划导控以人为本。由于中关村与北京市的空间布局的相互渗透性,园区必然向城市发展的要求,规划设计无论是空间尺度还是障碍要求要以人体工效学的标准进行导控营造;造型形态简约优美。最后的要求就是无论是整体上空间形象还是具体的单元造型要符合形态简约,主题突出,感受美的。(二)中关村公共空间基本特点1.中关村的整体空间由众多分散的不同行政区域的地块构成。中关村最大的形象特点就是有多园构成,且具体情况不一样。“一区十园”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基地等,每个园的产业功能定位不一样,其视觉形象要求也不一样,所以要完成中关村公共艺术规划,如何统筹整体定位又兼顾各园特色成为规划的首要问题。中关村的公共艺术整体形象识别和传播成为新阶段发展的新要求。2.集中新建区和城市建成区公共艺术形象规划要求不同。中关村从城市属性可以分为集中新建区和城市建成区,两区特点有很大的区别。关键要统筹中关村整体与分区的公共空间艺术形象发展。3.各园区风貌与周边环境风貌差异大。中关村各园区产业功能定位不一样,其形象要求也不同,如何既要吻合中关村整体形象要求又能结合园区的产业功能定位和周边实际环境风貌协调发展?4.公共空间艺术各类设施、标示等管理部门不一致。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的公共设施、广告标示、景观绿化等的管理部门不一致,又缺少统一协调的导控手册,无法保证公共空间艺术形象整体效果。5.土地资源有限,公共空间艺术公共艺术形象精细化建设需求。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开发成本高等原因,必然要导入精细化建设管理,创新源自细节,公共空间艺术形象核心要从细节深化规划。三、结论:问题与建议(一)主要问题公共空间艺术设施管理部门不同。中关村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可以说见证了中国自80年来的改革开放,机制体制也处在不断快速发展和转型当中,根据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批复精神,中关村还在进一步调整政策覆盖范围,规划由原来的232.52平方公里调整到488平方公里,其公共空间的各种视觉造型和设施分属的管理部门更加不同,如何统筹这些管理部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等环节的一致性是关键问题;空间分散、分属不同行政区。中关村各园分属行政区域不同,尤其是城市建成区,甚至深入到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中,空间相对更加分散,对公共艺术规划提出更加复杂的空间条件;发展不平衡。每个园的形成历史不一致、所处位置的公共基础市政及周围配套设施不一样和自身园内企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各园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分析各园发展状态,协调进行公共艺术规划,突显园区发展特色,推进中关村建设;产业及环境要求不同。中关村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从1988年到2010年,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近2万家,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随着中关村的迅速发展,其产业及环境要求更加不同,公共空间艺术形象面临优化整体发展;精细空间发展趋势。中关村的进一步发展转型,其城市形态也进入精细化设计阶段。与园区城市初期阶段不一样,精细化城市园区规划设计讲究从“宜人”角度出发,从细微空间入手。整体上由点到面的设计原则,确保了“适人”活动的场景公共空间,完善人行为空间。这也吻合了“精细化”管理的公共空间规划趋势。(二)解决思路:加强形象规划的市级统筹;研究统一的形象导控应用手册管理;研究建立市民参与规划建设管理的创新机制;研究建立统一的公共艺术识别形象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重大资源的统一配置;加强和统一公共设施形象规划;建立公共形象评价体系,开展年度评价;开展公共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制定相关标准;加强精细化空间的研究,推进公共艺术形象规划;加强生态示范园形象建设,完善生态品牌。(三)工作建议:公共艺术形象布局指导政策措施:研究中关村公众参与的管理规范,提出明确的形象空间布局标准,制订可操作的形象规划、建设、监督和管理的流程和推动实施的政策措施,为确保中关村整体视觉形象,促进各区特色视觉形象规划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结合中关村产业空间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自主创新中关村发展的需要,应用产业经济学、人体工效学和设计学理论,从整体局部形象、色彩广告设施、资源利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导控应用手册。工作建议:开展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规划座谈会、头脑风暴会;开展中关村公共空间艺术形象现状调研;研究制定中关村形象发展指导意见;研究市民参与规划建设管理的创新机制;开展公共空间艺术形象研究;编制中关村色彩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广告标示规划、雕塑规划和景观规划及相关导控应用手册;制定中关村公共艺术形象管理办法。参考文献:[1]杜宏武 唐敏.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由来·理·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9. 10(35.5): 248-250.[2]董奇,戴晓玲.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深圳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5(28,3):148-153.[3]孟三界.公共规划应有的敬畏之心[J].世界博览,2010.( 17):1 4.[4]温锋华 沈体雁.公共规划:生态文明时代我国城市规划体制的创新方向[G].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10.[5]CASTELLS M.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M].Blackwell Publishers,1996.1-25.[6]GILLESPIE A,RICHARDSON R.Teleworking and the city:myths of workplace transcendence and travel reduction [AJ.JAMES J,WHEELER O.Gti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ge:the Fractuning of Geographies [G].Routledge,2000.228-245.[7]任致远.城市空间发展的理性思维[J].城市发展研究.2004. 2,(11):25-27.[8](日)小林重.南开大学色彩与公共艺 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9]周成璐.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1.[10]马钦忠. 公共艺术与历史街区的振兴[M].北京:学林出版社.2010 ,02.[11]法国亦西文化,编 .法国公共艺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12]马钦忠,主编.公共艺术的制度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11.

文章来源:中关村 网址: http://zgc.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8627.shtml


上一篇: “搜酷”摄影家作品展在圆明园举行
下一篇: 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论文_省应急管理厅赴麻城长岭关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并捐赠爱心物资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关村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